1、未尽研究 看 DAO 2025看 DAO20252未尽研究 看 DAO 2025看 DAO 2024 回顾 3飞轮与内卷 42025,10 个 AI 展望 7追赶“宇宙速度”|太空经济 9量产“五星司机”|自动驾驶 11终极智能体|人形机器人 13全球创新药副厂|生物制药 15备战下一代电池|固态电池 17芯片第二战线|推理芯片 19创新的扩散|全球南方 21目录3未尽研究 看 DAO 2025看 DAO 2024 回顾算力“破墙”核心判断:“芯片战”在科技巨头之间、芯片巨头之间、中美之间烈度不减。典型事件:英伟达 GPU 开始一年一更新,谷歌发布了第六代TPU,AWS 发布了 Trainiu
2、m2;OpenAI 从谷歌挖人准备研发芯片。华为升级版的 910C 正在供客户测试;字节跳动 5nm 的 AI 芯片传言不断。推理需求让 Cerebras 与 Groq 凭借更快的推理等差异化能力获得关注。算力本土化成为地缘竞争关键,中芯国际推进 5nm工艺,长鑫储存投建 HBM2 产线;台积电在美国本土为苹果制造芯片,计划扩展至英伟达 B 系列 GPU,但仍需要运回台湾封装。自动驾驶换道大模型核心判断:大模型重置了智能驾驶竞争格局,特斯拉领先,中国规模量产电动车加速追赶。典型事件:不算 xAI,特斯拉算力储备近 7 万张等效 H100,年底至少再增 2 万;FSD 辅助驾驶年内连跳两级,最新
3、 v13 进一步减少司机干预次数;Cybercrab 亮相,没有方向盘,将在 2026 年投产。比亚迪与华为等整车厂商或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长期追随特斯拉的新势力,都在加速部署智算中心,自研芯片以及端到端大模型。中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上市,将伴随整车厂商出海参与全球竞争。量产人形机器人核心判断:人形机器人完成商业验证,领先企业率先量产,中国加速核心部组件安全可控。典型事件:多家企业宣布获得小批量订单,它们主要面向研究机构与汽车企业。擎天柱是典型,它与特斯拉汽车零部件共用,大模型相通。智元机器人已经展示量产千台,这是特斯拉明年的目标。马斯克认为更大规模化的障碍在于供应链。中国
4、正在放大供应链优势,本土化率迅速提升。宇树科技最新人形机器人 G1 价格低至 9.9 万元人民币,它的四组机器狗全球市场占比 70%。地平线、小米与华为等智驾核心高管纷纷投身具身智能也印证这一点。从元宇宙到“新现实”核心判断:更多科技巨头卷入空间计算平台竞争,苹果硬件优先与Meta 用户优先初次对决。典型事件:无论是苹果的 Vision Pro 还是 Meta 的 Quest 3,都没有取得市场预期表现。第一代 Vision Pro 预期全年售出 42 万台。苹果仍然坚持硬件优先,配备 M5 芯片的下一代设备会比低配版更早到来;Meta 继续用户规模优先,今年新款设备比上一款降价了一半。空间计
5、算仍在发散式创新,谷歌、OpenAI 与 World Labs都拿出了自己的世界模型;Meta 将眼镜而非头显视为最合适的硬件,可以日常佩戴的 Orion 可以实现人机与环境无缝交互。医疗智能体核心判断:大模型的“医生助理”,先从文书工作做起,专家模型逐步集成于医疗智能体。典型事件:谷歌 AI 医生拥有超过初级保健医生的诊断率和同理心,苹果手表可以提醒用户睡眠呼吸暂停风险,哈佛医学院研发更泛化的癌症诊断模型。上海微医人工智能医院,覆盖筛查分诊、病历生成、随访指导等多环节;清华大学 Agent Hospital 内测,首批 21 个科室 42 位 AI 医生,预计 2025 年初对外开放。中国首
6、次将 AI 辅助诊断纳入国家医保局价格立项,但明确暂不重复收费。“通用”基因编辑核心判断:更“通用”的基因编辑工具,更“泛化”的适应症,陆续进入临床,人工智能加速临床前研究。典型事件:经基因编辑的异种器官移植,越来越多地开展于活体患者。继基因编辑猪心脏后,今年,美国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肾活体患者移植,中国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活体患者移植。生成式 AI 也在改进基因编辑工具,开源 AI 基因编辑器OpenCRISPR-1、新型基因编辑系统识别大模型 CHOOSER、基因组基础大模型 Evo 先后诞生。中美风投再分岔核心判断:最寒冷的冬天过去,中国与美国创投生态各自主导力量继续分化和强化,
7、中国风险资本开拓多元化资金补缺。典型事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除生成式 AI 外,风险投资行业整体募资、投资与退出仍未回暖。30 家公司筹集了美国风投基金总融资额的75%,去年仍然活跃的美国风投今年有25%暂停新投资。中国市场遭遇对赌与回购风波,礼丰律所测算中国约 1.4 万家公司面临退出压力。中东主权基金与国家引导基金成为中国创新体系重要资金来源,年内,国家芯片大基金第三期成立,注册资本 3440亿元人民币。“并购六条”出台旨在激活市场。推理的碳足迹核心判断: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能源成本,以及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促进效率更高的模型训练和部署。典型事件:智算中心已扩展到 10 万卡规模,202
8、5 年将出现 30 万卡集群。英伟达已经提前售完了明年的订单。科技巨头基于地理位置的碳排放,在大模型时代进一步加速。多模态的 Sora,峰值算力就要 72 万张 H100;慢思考的 o1 Pro 要比 ChatGPT Pro 贵 10倍,暗示算力需求的大幅提升。相比研究效率更高的模型,美国科技巨头将倚重天然气发电,在清洁能源中倾向抢购核电。中国各省智算规模超前规划,未尽研究发布的AI 改变能源预计,如果芯片能效与模型效率无法提升,到 2030 年智算用电预计将占全国的10%。4未尽研究 看 DAO 2025飞轮与内卷全球工业与科技产能正在前所未有地向中国集中,而且集中的进程正在不可遏制地前行,
9、可能会超过二战之后美国产能在全球的占比。越是新兴的产业,在中国集中的速度越快,集中度越高。中国能把有前景的新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规模化并推向全球市场。中国的产能在全球市场上产生飞轮效应的同时,在国内市场出现了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过度投资带来过早出现的产能过剩,在一些行业体现为企业在同一技术赛道上过于拥挤、在同一技术水平上过多产能,产品的均质化程度很高、差异化不足,多数企业在有限维度的产品空间内而进行惨烈的价格战。这就是内卷。中国的快速工业化也伴随着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上的产能过剩,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在中国自主创新时期的飞轮与内卷,也源于中国在过去 20 年形成的自主创新体制。大力创新出奇迹
10、中国对研发与产业创新的投资总量,包括研发投入与产业政策投入,进入 2020 年代以来就已经超过美国。如果用购买卷到极致,从 10 归 1,就会有企业去做真正的创新,从 0 到 1力平价(PPP)来衡量中国在创新方面的实际有效投资,中国的产业政策投入是美国的近五倍,再加上研发投入,创新投入总量上早在 2019 年就超过了美国在这两项上的投入:总计 9238 亿美元,是美国的 1.23 倍。产业政策支出并非全部用于研发,其中也会有大量的企业资本支出,主要是用于投资产业创新的载体,加快新技术的规模化部署,它支持战略性、新兴和未来的产业,国家创新体系中将科技形成生产力。中国在一些未来科技与产业方面的投
11、资,如对核聚变的投资,已经都超过了美国。中国的现代产业政策始于 2010 年。这一年,中国工业产出超过了美国;战略新兴产业当年提出。中国制造 2025、新型举国体制、争取先发优势的未来产业,直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这一系列政策与方针,构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美国对中国的发起的科技战,加快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步伐。中国对美国的科技追赶基本达成。在研发领域,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通过各领域引用达到前 10%的论文,跟踪了 64 项关键技术,在过去 20 年中,这些技术领域的高影响力领域的论文占比,中国领先了 39 项,美国领先了来源:CSIS,未尽研究说明:估算仅包括有足够数据量化的工具。
12、中国的估算比较保守。除中国与美国外,产业政策支出不做具体来源区分,仅显示总计。主要经济体的产业政策支出2019 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PPP)折算40003000200010000中国因素 国家投资基金优惠信贷 政府研发扶持研发税收优惠 其他税收优惠直接补贴 总计中国中国(可比)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巴西270840348040601901801501105未尽研究 看 DAO 202525 项。如果以近 5 年统计衡量,则中国领先已达 57 项。一些智库对最有价值的专利数据的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中国对自主技术创新的追求,支撑了中国工业产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中国制造业已经占到全球 30%,
13、工业产出也达到全球的 35%。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预测,到 2030 年,中国工业产出将达到全球的 45%。中国工业的实际产能,到2030 年有可能占全球一半左右。在人类工业史上,只有二战结束时的美国,工业产出达到了这样的比重。从研究开发到产业政策,中国的创新体系即新型举国体制,在规模和数量上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中国以惊人的速度正在完成全面的追赶。在技术 S 曲线上,中国成功攀越了最陡峭的学习阶段,也是创新性价比最高的阶段。应该说,中国在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方面,收获了史上最大的学习追赶红利。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基本完成了中国制造 2025 的规划,有些领域超出了预期。而且在越来越多战略性、先
14、进性的制造领域,获得了控制力很强的优势。2020 年之后,中国又经历一波工业产出的爆发,这一次被西方称为中国的第二次冲击,中国在新兴产业、先进制造和高科技方面的出口和海外投资迅速增加,巩固并强化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此时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厂,已非当初中国刚加入 WTO 时的工厂。中国正在向全球先进制造跨越。中国掌握先进产能主导权来源:未尽研究说明:仅列举部分占比超过全球 50%的行业、产品或零部件。乘用车激光雷达与动力电池均为装车量口径。新能源车与无人机为销量占比,四足机器人为销售额占比。造船为订单总吨位占比。光伏电池与动力电池供应链各环节为产能占比。磷酸铁锂电池光伏硅片电池阳极材料光伏多晶硅
15、光伏电池片电池阴极材料激光雷达光伏电池组件无人机盾构机动力电池新能源车四足机器人造船飞轮还是内卷中国工业对外呈现飞轮转动的同时,国内市场近年来一些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内卷现象,特别是出现于一些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由于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企业竞争的手段主要依靠打价格战,陷入低水平竞争,低盈利导致低研发,无力投入技术创新。欧盟最新发布的 2024 年全球研发企业 2000 强中,中国过去 10 年研发支出最多的头部企业,除少数几个行业如工业制造与化学之外,对标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企业,企业研发方面有所提升但差距依然明显,而且那些来自高研发行业的企业,或者是各行业研发投入最多企业,多数盈利
16、水平都下降了。这种竞争蔓延到国际市场上,带来了一种白菜价效应。最初它看起来像是一种颠覆式创新,用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再逐步满足用户逐渐升级的需求,替代现有产品。但是当它迅速变成在同一技术水平上的过度规模化,产品和企业本身都高度同质化时,让新行业处于一种“早熟”的阶段,把企业间的竞争拖入逐底的价格战中。内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产业政策在中国的杠杆效应作用于中国存在壁垒的内部大市场。那些内卷式竞争企业的背后,许多都有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市场考虑的扶持,推出干预市场和企业微观决策的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而这种政策的效应,特别明显地体现在新兴、高成长、民营企业参与较多的行业。地方上各自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市场上就合成了“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就是过度的投资和过剩的产能。这样的过剩、内卷、企业产出价格持续下降,无法实现正常的市场出清,甚至不是创新过程中的创造性破坏,就会比较令人担忧。在过度投资加快技术规模化部署的同时,却产生了内生式的内卷。但有内卷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比没有内卷的低端产业要好。越是往高端,中国越是不可能从美国和西方获得梯子,沿着产品技术与质量上升的轨迹攀爬。通过规模化和低